男男PUA的失败教学
喜欢程度远胜《女巫》,艾格斯开创了一套崭新且封闭的“地域民俗”类型体系,如洛夫克拉夫特的神话文学建筑,影像艺术由此出发将接纳更多来自新英格兰乃至世界角落的怪奇传说和人类学野史,最重要的是,电影不再是全球性语言,返归沟通障碍的交流壁垒所产生的自然属性的神秘可怖,是最为原始的形而上的超然颤栗,惊悚慑魄的传递播散,都是言说不能的动物本能感知,塔顶圣艾尔摩之火光中的神魔发出的讯号,诱惑着跃跃欲试的后来创作者,风雨血水冲刷过的礁石上,刻下了四个名字:斯坦利·库布里克、卡尔·西奥多·德莱叶、安德烈·祖拉斯基、英格玛·伯格曼。
正确的打开方式不是恐怖片,而是homoerotica。两个男人独处久了肯定会搞基,可以是肉体也可以是心灵——这与性向无关,而在于支配和控制。
20190524@导演双周🐂🍺!毫不夸张地说是我观影史上从未看过的电影也难以复制光视听语言上1:1画幅黑白滤镜ins构图就无敌了更别提两位炸裂的表演和近乎疯狂的台词达福一开口我已经跪了没想到帕丁森逐渐企及爱他!有几个神一样的段落交叉剪辑起多个意象呼啸的海浪肆意的海鸥过去的罪孽当前的与世隔绝激发欲望。才华这东西啊真叫人嫉妒
这电影告诉我们任何人在一起同居久了都会把彼此逼疯
如果说《灯塔》叫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话,那都是缘于dramaturgy上的混乱。它好像灯塔头上那个透镜小室,反射着无数的引言,从莎士比亚、梅尔维尔到贝克特和尤内斯库,从格莱米永、希区柯克、伯格曼、库布里克到祖劳斯基和法斯宾德,许多话语堆叠而不是结合在了一起。这个故事从根本上是一部关于男性身份的神话,而“男性”本身即是一种神话构建。在这个巨大阳具空间里发生的一切都昭示着权力斗争,父与子、神与人、超我与本我在上与下之间的较量最终揭露出“男性雄风”这件事的空虚。可是电影深陷在众多可靠不可靠叙述的泥淖之中,最终成了一团浆糊。
艾格斯的恐怖影像诗!目前最佳
婚姻是两个人同居久了,相爱相杀;灯塔是两个人同居久了,不爱互杀。
在恐怖片的模式之下,不是你有秘密,就是身份互换,几乎很难翻出新意,就连仿摄影术的偏蓝冷调,也跟声音设计在开场半小时后,变成了比恐怖惊悚元素本身更让人折磨的体验。喜欢莎翁剧骂人法的,也许会有收获……
文本薄弱,戏剧不好。远逊于《野小子们》。
艾格斯应该尝试拍拍舞台剧。这种视听技巧喧宾夺主的唬人伎俩估摸着还会沿用到《诺斯费拉图》中。
暗色调黑白画面仿佛噩梦,在电影院保持不困是一件颇为困难的事。
不在大银幕看相当于白看,甚至有扒开银幕钻进去看的冲动。大片黑暗在窄小的画幅中将影像牢牢扼住,非基于未知视角的心理惊吓,而是伴随着摩擦、喘息与怒吼的情绪震慑与触觉轰炸。母题让位于风格,或者说母题配不上风格,我期待更多对于神秘、圣洁与魅惑的消解,而不是神似诗歌的非诗。
映后回到家,友人短信一句“Benicetoseagulls”瞬间把我萌翻。不得不说一句,本片视听语言都相当好,艺术表达也很在线上,但过度碎片化的隐喻明喻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的。加之浓重的口音,散场后让连母语为英语的观众也直呼需要cc。双男主设定,演技爆棚,期待颁奖季有所表现。
真的是绝佳的电影院体验了。
本来以为是一个纯克苏鲁故事,但剧作中段的野心是精神分析的,这完全减弱了对它文本层面的喜欢,但是在影像上依然非常吸引人。画幅配合台词是一种古典般的寓言质地,这种压缩的画面感觉和这座岛屿以及这两个人的张力是对应的。黑白色的铁质的大海还能让我想到多雷的铜版画。甚至还能带我回忆起《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中短篇《秋》和《船》对于严酷大海的很多描写细节,同是加拿大,虽然麦克劳德其实很现实主义。【最终我体会到这部片子中所呈现的“恐怖”的关键。恐怖的本质其实是“召唤”,就像灯塔对帕丁森做的那样。它被锁起来位于最顶端的设定,甚至还能让我想起金阁的究极顶。召唤代表着一个人类必将去回归的宿命。
罗伯特·帕丁森转型很成功,从《好时光》到《灯塔》《信条》《蝙蝠侠》……潜力很大。
看了一小时弃了,文绉绉台词、装神弄鬼、凹造型的电影现在都没耐心了
孤岛上狂风骤雨,岛外却风平浪静。守塔人最可怕的不是日复一日清理水箱修补房顶擦拭旋转机,不是忍受颐指气使的老水手放屁和指挥,不是心底的秘密无人分享,不是再也没有前来拯救的运输船。不是海鸟都能嘲笑的卑微,不是人鱼无法慰藉的寂寞。是千辛万苦终于登上灯塔,那里什么也没有,只有虚渺的光芒。
A24又一次定位准确的独立制作,感觉是看到了最优秀的一次达福。POETIC+VISIONARY+PURETERROR,用饱满的匠人气息娓娓(@陀螺:这个字读weiwei哈哈哈)道来的关于欲望的恐怖诗,完全不像《小小乔》那样靠东瀛音乐一惊一乍,而是用摄影和剪辑完美配合来展现故事,很多场景的调度设计颇有大师气质。